English

设身处地贴近古人

1998-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寅恪先生早就说过:“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我认为这是研究史事、人物、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并且把它简括为“设身处地,贴近古人。”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出版)原本是石泉先生在陈先生亲切指导下撰写的硕士论文,史料翔实,治学谨严,论断持平,不滞不诬,颇能得其先师之真传。

甲午战争对晚清政局乃至整个社会影响极大,但作者并没有预设任何先验的评论框架,而是根据大量考订精详的史料,缕述战争始末以及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力求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寻绎其“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然后再作必要的合理解释。因此,本书所呈现的便不是所谓是非、正邪、功罪的刻板脸谱,或是所谓主战与主和、爱国与卖国的简单图解。作者对人物并未给以浓墨重彩的描绘,然而其行动与性格风貌却彰显于史事的细微刻划之中,如帝、后、李、翁、清流、浊流、主战派、主和派,均栩栩如生地呼之欲出,使读者对其言其行多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而这正是本书的功力之所在。

然而本书又并非专注于史事的细节陈述,作者在史事考订的基础上极其注意对甲午战争及其社会环境的总体把握。其第六章“战后政局新形势”,又从北洋政局、中枢政况、新学势力之崛起三个方面,综合论析甲午战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以及十九世纪最后几年若干重大事变的渊源。

甲午战争既然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坊间出版论著已经甚多。此书虽撰写于半世纪以前,但读之仍能引人入胜。其原因,除上述作者之功力与水平以外,寅恪先生的具体指点亦属难能可贵。正如他自己所说:“清代季年,士大夫实有清流、浊流之分。寅恪本人或以世交之谊,或以姻娅之亲,于此清浊两党,皆有关联,故能通知两党之情状并其所以分合错综之原委。”又云:“寅恪以家世之故,稍得记数十年兴废盛衰之关键”。(《寒柳堂集》)有这样尊师的点悟,自然使当时尚属青年的作者较易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并理解其“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此书对翁、李、帝、后心态之刻画,虽然着墨无多,但却使我们颇受启发。

当然,此书写作于五十年以前的战乱环境,闻悉能见的中外文史料毕竟有限,而可以相互切磋商讨之甲午战争史专家亦甚少,因此无论从史料发掘或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很难臻于十分成熟完美。但此乃历史局限使然,不宜苛求于前人。值得庆幸的是,历经半个世纪人间沧桑之后,寅恪先生亲自指导的这篇学位论文得以保存并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